Australia daigou law

代购法律风险有哪些?“帮朋友下单”可能带来哪些刑事责任?

不少人透过社交媒体或通讯软件帮亲友「顺便」从海外订购药品、美妆、健康食品或电子产品,甚至收取一些手续费或报酬。然而,代购法律风险往往被忽视,这些看似日常的「帮忙下单」行为,一旦涉及违禁品或误导性说明,便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

代购行为可能涉及的罪名

代购若违反澳洲的进口规定、虚假陈述或涉及非法物品,可能触犯以下法律:

1. 诈骗罪(Fraud)

根据《犯罪法 1900》(Crimes Act 1900 (NSW))第192E条,若行为人以虚假或具误导性的方式获取他人金钱或利益,即可能构成诈骗。实务中常见的情况包括:

  • 宣称产品为正品,实际为仿冒品
  • 收款后未交付商品
  • 利用他人身份或信用卡下单

一旦被判诈骗罪,最高刑罚可达10年监禁。

2. 进口违禁品罪(Importing Prohibited Imports)

根据联邦《海关法》(Customs Act 1901)第233条(走私与非法进出口),进口某些未经许可的商品(例如:含禁用药物的保健品、未注册药品、电子烟、色情刊物等)属违法行为。即使数量不大、为个人使用,仍可能面临:

  • 商品被海关查扣
  • 调查起诉甚至刑事定罪
  • 被记录为违法进口者,影响未来签证或入境申请

3. 串谋罪(Conspiracy to Commit Offence)

若多人分工合作从海外购买、收货、分销违禁品,即使个人只负责其中一环(如付款、代收货),亦可能被视为共同犯案。

「我只是帮朋友买」也可能构成犯罪?

不少当事人在被调查时主张:「我只是帮朋友订购」「我不知道内容违法」。然而,在代购法律视角下,是否构成犯罪,并不仅取决于主观动机,而是依据行为的性质与客观事实来判断。

举例而言,若你明知某药品在澳洲未经注册,却仍代朋友从海外订购、并收取报酬,警方可能认为你已参与非法进口因而违法。

即使你事先不知,但物品被海关扣查后仍收货、转交、或未主动报警,也有可能被认定为「知情后仍参与犯罪」。

实务案例警示

案例一:核材料进口未申请许可

2025年4月,一名悉尼男子因从海外进口放射性物质而被判刑。《核不扩散法》与《海关法》规定,未经核准进口的核材料即属违法。

案例二:性玩具零件涉禁品,遭起诉

2021年,NSW一名男子试图进口「类比儿童的性玩偶」,依《海关法》被起诉为 Tier 2 禁品,最高可判10年徒刑。

这些案例凸显:即便数量不大、用途个人,购买或代收未经许可的医疗用品、电子烟、成人用品等都可能触法。

如何降低法律风险?

若你经常从海外代购或协助他人收发国际邮包,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

  • 确认商品是否属澳洲限制或禁止进口类别
  • 不替他人付款或接收你无法确认内容的邮件
  • 若你收到了海关通知,应立即咨询律师
  • 不要在不了解代购法律风险下,以牟利为目的代购他人商品

面临相关指控?立即寻求法律协助

若您因代购而遭警方调查、扣查手机、搜查住家或接获法院传票,切勿自行解释或认罪。及早寻求专业刑事辩护律师协助,才能保障自身权益并妥善应对法律程序。

若面临相关调查或指控,Jenny Xu 律师团队可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,并为您拟定最适合的辩护策略。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供一般资讯参考,并非法律意见。由于法律可能随时变动,建议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,先咨询合格法律专业人士。

分享文章:

Share this article:
滚动至顶部